摘要:人格有穩定性的特點,一旦形成是比較難以矯正的。但是人格障礙患者也不是沒有矯正的可能。需要患者加強各個方面知識的學習,尤其是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方面知識的了解和領悟。
人格障礙并不是十分普遍的疾病,但是這種疾病隨著人們的生活壓力增大而變得越來越常見。人格障礙的危害性是不容小覷的,這個疾病的預防應從孩童開始。那么,你了解人格障礙嗎?
一、人格障礙是什么?
人格障礙又稱為病態人格或異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發展,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明顯的、偏離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多數人認可的認知行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離對環境適應不良,明顯干擾了其社會和職業功能,導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和難以適應社會生活。不但給別人帶來傷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病態人格原是廣義的概念,泛指所有類型的人格不正常,后來一些學者發現病態人格的最初定義,符合現今稱謂的反社會人格,從而又出現了病態人格的狹義的概念,專指反社會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廣義的病態人格。
二、人格障礙都有哪些?
根據人格障礙者的不同表現,可將人格障礙分為不同類型。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第九版,將其分為偏執型、情感型、分裂型、暴發型、強迫型、癔癥型、無力型、反社會型或不合群型等。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三、人格障礙有哪些癥狀?
1、人格障礙開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續到成年乃至終身。沒有明確的起病時間,不具備疾病發生發展的一般過程。
2、可能存在腦功能損害,但一般沒有明顯的神經系統形態學病理變化。
3、人格顯著、持久地偏離了所在社會文化環境應有的范圍,從而形成與眾不同的行為模式。個性上有情緒不穩、自制力差、與人合作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差等特征。
4、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情感和行為的異常,但其意識狀態、智力均無明顯缺陷。一般沒有幻覺和妄想,可與精神病性障礙相鑒別。
5、人格障礙者對自身人格缺陷常無自知之明,難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屢犯同樣的錯誤,因而在人際交往、職業和感情生活中常常受挫,以致害人害己。
6、人格障礙者一般能應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為的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會對其行為的評價,主觀上往往感到痛苦。
四、人格障礙該怎么治療呢?
建議以心理治療為主,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酌情給予藥物治療。如情緒不穩定者可少量應用抗精神病藥物;具有攻擊行為者給予少量碳酸鋰,亦可酌情試用其他心境穩定劑;有焦慮表現者給予少量苯二氮?類藥物或其他抗焦慮藥物。有研究報道具有潛在抗沖動作用的患者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如氟西汀,對分裂樣人格障礙和邊緣性人格障礙有效。
患有人格障礙不但很難根治,而且患有人格障礙或者其他精神類疾病的人群還很難購買到合適的保險。由于風險太大,保險公司根本無法給予這些病人醫療保險的保障。盡管精神類疾病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性”疾病,但很少有保險公司為此承保,而且很多公司都將此列為除外責任。在現在的市場上,國內幾乎沒有保險公司推出精神疾病相關的項目,只有極少的香港保險公司在做,但包含的項目也僅為重大精神疾病。投保重疾險的話,像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精神分裂癥、自閉癥、多動癥、人格障礙、厭食癥這些常見的精神類疾病幾乎所有的重疾險都不能保的,當然不排除單獨定制的保險。
綜上,人格障礙的治療需要堅定的心理意志,同時也建議保險公司拓寬保障范圍,針對消費者的實際需求,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保險的保障,真正做到不再為醫療支出所困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