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法集資型案件層出不窮,為了維護社會的安定,人們應了解非法集資“承諾高額報酬”等誘騙手段,提高自身的警惕性,不相信“天上掉餡餅”,保護自己的財產安全。
2022年5月12日,“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三場舉行,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專項整治工作順利完成,立案查處了非法集資案件2.5萬起。
那么,犯罪分子都是通過哪些手段來騙取錢財?
1、承諾高額回報
不法分子為吸引更多的群眾,往往許諾投資者以獎勵、積分返利等形式給予其高額回報。為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從而獲得更多人加入,用后集資人的錢兌現先前的本息。等達到一定規模后,便秘密轉移資金,攜款潛逃。
2、編造虛假項目
不法分子以種植仙人掌、冬蟲夏草,養殖家禽再回收:或以開發所謂高新技術產品又或者以商鋪返租等方式,承諾高額固定收益,吸收公眾存款。
圖片來源:攝圖網
3、混淆投資儲蓄概念
不法分子利用電子黃金、網絡炒匯等新的名詞迷惑群眾,假稱為新投資工具或金融產品,騙取金錢?;蚶谩⒋?、加盟連鎖、電子商務等新的經營方式,欺騙群眾投資。
4、用合法的外衣或名人效應騙取群眾的信任
為了給犯罪活動披上合法外衣,不法分子往往會成立公司,辦理完備的工商執照、稅務登記等手續,以此來掩蓋其非法目的,但實際上并沒有經營或投資項目。這些公司往往會采取在豪華寫字樓租賃辦公地點,聘請名人作廣告等加大宣傳,騙取群眾信任。
5、利用網絡,通過虛擬空間實施犯罪、逃避打擊
不法分子租用境外服務器設立網站或設在異地,發展人頭一般用代號或網名。通過即時通訊工具,傳播虛假信息,誘騙群眾上當。一旦被查,便以下線不按規則操作等為名,迅速關閉網站,攜款潛逃。
6、利用親情誘騙,不斷擴大受害群體
許多非法集資參與者都是在親戚、朋友的低風險、高回報勸說下參與的。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親戚、朋友、同鄉等關系,以高額利息誘惑,非法獲取資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