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維權難度大和工商部門監管存在盲區等原因造成預付消費亂象頻頻。消費者需謹慎選擇預付消費機構,并與其簽訂書面合同以降低消費風險。
有消費者反映在某健身機構購買了萬余元健身卡。擱置一段時間再去,發現健身房已經不再營業,客服電話也無人接聽。卡內金額未消費完,卻退款無門。生活中,這類預付消費帶來的糾紛屢見不鮮。為避免“卡在錢沒”的情況,預付消費需謹慎。
1.什么是預付消費?
預付消費是消費者先向商家預先支付一定數額的錢款(商家在數額上常給予預付消費者一定優惠),消費者獲得消費卡、預付卡等憑證,按次或按期進行消費的方式。
然而,一些商家宣傳的預付消費掩蓋了他們進行非法集資的本質:商家通過宣傳,吸引了大量消費者預付消費,得到了大量資金。實際上,他們的資金周轉難以長期維系。當公司或機構的資金鏈斷裂時,商家跑路,消費者損失慘重。
圖片來源:攝圖網
?2.為何預付消費亂象頻頻?
首先,消費者與商家掌握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在預付消費時,往往難以全面了解商家的資質、財務狀況和信譽等基本信息。從而難以鑒別他們所消費的商家運營狀況是否良好、此次消費是否存在風險。
其次,工商部門的監管存在盲區。《關于規范商業預付卡管理的意見》中有:商務部門要加強對單用途預付卡預付資金的監管,防范資金風險。但該監管只對發卡達一定數量的商家有效,也就讓無發卡資質、資金鏈極易斷裂的小店有了可乘之機。
此外,消費者維權難度大。大多數商家進行預付消費承諾時,只為消費者留下客服電話等溝通渠道,卻未簽訂書面合同。一旦商家切斷相關渠道,消費者維權的難度就因缺乏證據而升級。
3.如何把預付消費的風險降到最小?
選擇預付消費機構時,消費者需選擇經營狀況良好的機構,千萬不要被商家極大力度的優惠所蒙蔽。
辦理預付卡時,應與商家簽訂書面合同,注明消費有效期限、次數及違約責任等。按實際需求購買預付卡,盡量減少預付金額,避免服務周期過長,將風險降到最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