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國家大力推進“雙減”政策貫徹落實,孩子們的課業學習負擔減輕了,對課后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需要不斷探索優化課后服務的路徑和方式。
隨著“雙減”政策的推行,中小學生卸下了自身過重的課業“包袱”,課余時間變得多了起來,對課后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調查情況顯示,孩子們傾向于去天文館、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等公益性場所。
那么,公益性場所能為孩子們提供哪些課后服務?當前公益性場所的發展又面臨哪些問題?課后服務的路在何方呢?
1、為孩子營造探索空間
與常規的課外興趣課堂不同,天文館、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等公益性場所通過引進新技術、新手段,使孩子們在沉浸式、參與式的學習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逐漸培養自己熱愛思考的習慣,提升科學思維與人文素養。
圖片來源:攝圖網
同時,公益性校外教育機構大多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有計劃地引導、組織青少年參與素質教育課堂或公益活動,激發青少年的潛能、熱情和創造力。
2、公益性場所面臨著哪些發展難題?
由于周一至周五學生需要去學校,因此,少年宮等校外活動場所往往會出現“白日空”現象,這就導致工作日期間的場地、設施、師資被閑置。
在經費方面,這類公益性場所的經費來源渠道較為單一,過度依賴中央和省級財政經費的投入。在配套設施方面,由于建設時間早且長期沒有整修,部分場所的教學環境簡陋,設備陳舊,課程設置趨同,這都需要進一步完善。
3、整合社會資源,協同發力
“雙減”意見提出,需要充分整合利用社會資源,發揮好校外公益性活動場所在課后服務中的作用。
校外公益性場所可以立足于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開展校外活動,深入挖掘當地的特色文化產業,充分利用現有的文化資源提供優質的課后服務。
志愿者是重要的社會力量,校外公益性場所也可以積極匯聚志愿者的力量,為學生們提供課后志愿服務的機會,讓孩子們在志愿者奉獻自己、提升自己,并獲得寶貴的經驗。
上一篇
下一篇